长春大学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模拟试题
1、艺术活动产生于人类的_____时期。
A、原始社会B、封建社会C、奴隶制前期D、奴隶制后期
2、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编成于_____。
A、商代B、春时代C、西汉D、东汉
3、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美学著作是_____。
A、《诗艺》B、《诗品》C、《诗学》D、《论崇高》
4、审美的客体是_____。
A、鉴赏者B、艺术家C、艺术作品D、艺术受众
5、《石壕吏》属于_____。
A、抒情诗B、叙事诗C、词D、散文诗
6、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是_____。
A、情节B、故事C、语言D、结构
7、《小二黑结婚》是我国文学史上_____的代表作之一。
A、新月派B、山药蛋派C、鸳鸯蝴蝶派D、创造社
8、《人间喜剧》的作者是_____。
A、巴尔扎克B、托尔斯泰C、狄更斯D、雨果
9、提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是_____。
A、徐悲鸿B、刘海粟C、傅抱石D、齐白石
10、立体派的人物是_____。
A、毕加索B、马蒂斯C、梵·高D、高更
11、建筑属于_____。
A、表现艺术B、实用艺术C、装饰D、造型
12、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公园属于_____。
A、私家园林B、皇家园林C、岭南园林D、东方园林
13、我国的彩塑到盛唐达到顶峰,此时的代表作品是_____。
A、云冈石窟像B、麦积山石窟像C、山西晋祠像D、敦煌塑像
14、楷书最早产生于_____。
A、汉代B、魏晋C、唐代D、宋代
15、历史上关于艺术产生问题的主要学说是_____说、_____说、_____说_____说及劳动说。
16、想像分为_____性想像和_____性想像,艺术创作主要依靠_____性想像。
17、_____是伊斯兰世界最美丽的建筑,被称为“印度的珍珠”。
18、郑板桥描述的从“眼中之竹”到“_____”,再到“_____ ”,形象地阐释了艺术创作的过程。
19、以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_____艺术和_____艺术。
20、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期待视野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三个方面。
2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北宋大文学家_____对唐代诗人_____诗画艺术特点的概括。
22、电影是将艺术与_____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_____为基础元素,并与_____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23、雕塑分为_____雕和_____雕。
24、简述摄曩艺术的主要特征。
25、何谓艺术中的再现与表现?两者间有什么关系?
26、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27、简述艺术鉴赏的涵义。
28、简述形象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29、举例说明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
30、试论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及各个环节的主要特点。
1-5:ABCCB;6-10:CBADA;11-14:BBDA
15、摹仿;游戏;表现;巫术
16、再造;创造;创造
17、泰姬陵
18、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19、视觉;视听
20、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
21、苏轼;王维
22、科学;画面;声音
23、圆;浮
24、摄影艺术是一门现代的造型艺术。
(1)特定的时空。摄影必须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和环境,特别注重纪实性。
(2)营造的真实。摄影艺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能够逼真、精确地将被摄对象再现出来。
(3)光影的结合。光线和影调是摄影艺术独特的造型手段。
25、(1)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
(2)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
(3)再现和表现从来就是密切联系的。侧重现现的艺术作品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反之,侧重于表现的艺术作品可能没有再现的因素,其间只存在着比重差别。前者以再现为主,表现为辅;后者以表现为主,再现为辅,彼此相辅相成。
26、(1)艺术在整体社会结构中从属于意识形态,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的意识形态。
(2)艺术的特质是审美,它是人类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体现。艺术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
(3)艺术同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它是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密切关系。
27、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28、(1)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咱主要的思维方式。
(2)形象思维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点。具象性是指形象思维始终要以具体可感的事象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情感性是指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感情色彩;创造性是指形象思维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性功能。
29、答案要点:
(1)劳动创造了人,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劳动使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促进了手脚的分工,锻炼出发达的大脑、复杂的神经系统与灵巧的双手,形成了人特有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劳动使人的审美感觉、审美能力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艺术创造是一种审美活动,要从事艺术创作,必须具有审美感觉和审美能力。而人的审美能力同人的感觉器官一样,也是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人为物质生产劳动本身就是艺术的胚胎。在原始社会,某些劳动本身就伴有艺术性活动;原始艺术的内容主要是再现劳动生产的内容或是与劳动生产有关的事物;人类对诸如对称、均衡、和谐、多样统一等形式美法则的掌握,以及对色彩美的认识,也源于劳动生产实践。
30、答案要点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实质上就是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是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艺术构思和艺术意象物化的过程。
(1)艺术体验。它是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艺术体验的特征: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展;创造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
(2)艺术构思。它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的成熟的过程。
(3)艺术表现。它是指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或称之为艺术传达活动。它是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形式得以呈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如下特征: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主体在物化的过程中应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艺术意蕴将在物化的过程中获得提升;艺术内涵获得深化的表征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